中国第三代战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突破西方垄断
解放军某工厂自主创新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,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,使三代战机的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。 偏居成都平原一个小镇上的某工厂,是隶属于空军装备部的装备保障性企业,担负着军用航空发动机修理保障的重任。这个仅有2000多人的普通空军装备修理企业,短短几年间完成63项科研成果,20多项获得国家、军队科技进步奖,自主创新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发动机修理能力成倍增长,2004年总资产才11个亿,6年后就达到29个亿,资产增长超过263%。 2004年,某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刚刚建成,航空兵部队一批发动机进厂急待维修。如何快速形成新型发动机批量修理能力? 工厂拿出的第一个举措,是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格局,进行彻底的生产流程再造。经过8个月的重新调配修理资源、改革修理流程,修理能力显著提升,某型发动机平均修理周期降幅达27.3%。此后,他们根据部队保障任务的变化,对流程进行持续改进、优化,修理能力每年增长率达60%以上,先后实现了由维修二代机向三代机、由单机种、大批量维修向多机种、小批量维修的跨越。 随着大批新型航空装备在部队列装,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关键、重要零部件供应,逐渐成为制约空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突出问题。工厂专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攻关,自主创新了2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,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,使空军三代战机的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,相当于使1台发动机发挥了1.6台发动机的作用,取得了巨大的国防军事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 质量是航空发动机维修的生命线。为了确保维修质量“零缺陷、出精品”,从2005年开始,此厂采取设立“质量警示墙”、质量建设大讨论等多种形式,引导职工在质量工作上不断强化瞄准一流、追求卓越的意识。在那道89米长的质量警示墙上,空军历史上的每一起等级飞行事故和地面事故,工厂历史上发生的10多起较大质量问题,等等,赫然在目。“文化铸魂”引领了维修质量的提升,工厂至今修理的发动机不计其数,已连续14年未发生因工厂责任造成的等级飞行事故。
|